当前位置:>首页 -> 江苏政法

无锡市惠山区“三治融合”走出乡村善治“新路径”

发布时间:2023-01-16 09:37:58来源:江苏政府法制网

  无锡市惠山区司法局着力打造“三治融合”路径,营造浓厚法治氛围,不断提升基层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。

  一是“一组两队”,夯实乡村法治之本。以“一组两队”为抓手,坚持“党员群众在哪里,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”,把党的领导牢牢根植于基层治理中,在阳山镇桃源村试点模式,并在无锡市“善治无锡”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案例评选活动中荣获无锡市“优秀创新案例”奖。把党小组建到14个村(社区)中,让党小组成为村级工作的承载体,通过宣传党的政策、传达村委意图、了解群众需求、收集群众意见,并进行梳理汇总,把需要协商的事情提交给理事会进行评议实施。组建以有群众基础、有威望的老支书、老村长、老党员为骨干的“老娘舅”队伍,充分发挥他们地熟、人熟、事熟的“三熟”优势,协助开展调解矛盾。在人居环境整治中,“老娘舅”们作为监督小组成员,每季度对每户村民进行考核,推动“一约三治”“门前三包”等制度落细落实,提振村民精气神,绣出乡村振兴美好画卷。鼓励自然村成立包括党小组、村民自治理事会、村民自治监事会在内的“微自治”队伍,并将这一做法逐渐在全村铺开,形成“党总支部署+微自治队伍落实+网格员监管”的三方协同体系。“微自治”队伍成立以来,阳山镇协助14个村(社区)拆除违章建筑260余处,完成63户宅基地有偿退出。

  二是线上线下齐发力,筑牢乡村法治之基。利用微信公众号、“法润民生”“法润企业”微信群及时推送法律风险提示,实现微信群实时精准普法;依托道德讲堂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,邀请驻村律师事务所专业律师开展包括“解读《民法典》”等40余场普法宣讲,让法治春风吹响每个群体、每个家庭。设立“援法议事”工作室,成立由乡贤、党员组成的“援法议事”服务队,并邀请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、驻村法律顾问、“法律明白人”、“综治网格员”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其中,讲道理、止纷争,有效筑起了和谐稳定的“第一道防线”,真正做到了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。2022年以来,共有25600名村民参与到议事协商平台中来,“援法议事”议事协商工作室共协商法律事务700余件,办结率达到90%。以“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”为建设理念,以桃娃为特色普法形象,建造冯巷民法典主题园、山南头蜜桃法治文化广场、桃娃法治文化走廊,将普法工作融入新农村改造建设,桃园村冯巷民法典法治文化公园获评江苏省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,2023年将致力于将桃源村山南头打造为省级法治文化特色园。

  三是“德法同行”,强化乡村法治之翼。在建成集党群服务中心、志愿者服务站、妇女儿童之家、农家书屋、道德讲堂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阵地的基础上,组建理论政策宣讲、文化文艺服务、阅读推广、巾帼助学、卫生环保、医疗健身、扶弱帮困、法治宣传志愿服务八支队伍,实现服务功能平台全覆盖;延伸惠民触角,严格遵循群众点单、站点派单、志愿者接单、群众评单的服务流程,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,年均开展理论宣讲、困难帮扶、环境维护、“我们的节日”、道德讲堂、全民阅读、疫情防控等各类活动1000余场,年均服务人次超50000人,以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飞入寻常百姓家;提升惠民效能,从家风入手,把握每个村庄的乡风文明特色,瞄准姓氏文化、莲文化、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底蕴,开展认领家训家规活动,将百条家训制作上墙,彰显“后代子孙立身处世、持家治业”的教诲,复原锡西特别总支部旧址,讲好锡西地区革命历史故事,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效能。

  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,与本网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。

(作者:  编辑:jing2022